《新加坡调解公约》简评

发布时间:2019-08-13 09:59 | 发布者:admin

      2018年6月27日,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贸法会)第51届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关于调解所产生的国际和解协议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Agreement Resulting from Mediation)。2018年12月20日,第7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该公约,并以《新加坡调解公约》(以下简称“《新加坡公约》”)的名称于2019年8月7日在新加坡开放供各国签署,此后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供各国签署。《新加坡公约》对所有国家和由主权国家组成并对本公约所管辖的某些事项拥有管辖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开放,供其签署、批准、接受、核准或者加入。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李成钢已于2019年8月7日代表中国政府签署该公约。
       一、《新加坡公约》签署的背景与意义
       正如各国正在逐渐认识商事调解对于国际贸易的价值,《新加坡公约》旨在支持、鼓励、促进国际商事争议的调解和和解,并建立一套可直接执行经调解的和解协议的保障机制。通俗来说,《新加坡公约》通过给予适用范围内的和解协议更高水平的保障来建立该机制,即通过对一方强制执行来救济另一方的形式。《新加坡公约》在赋予和解协议执行力的同时,也免除了和解协议当事人请求他国法院承认和执行国际和解协议过程中产生的前置程序及负担,极大地便利了国际和解协议的执行。 
     《新加坡公约》与《选择法院协议公约》(以下简称“《海牙公约》”)、《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以下简称“《纽约公约》”)同属国际争端执行框架下的国际公约,但《新加坡公约》填补了该框架相应的空白。在性质与作用上,《新加坡公约》可称得上是和解协议执行方面的《纽约公约》。
       为使《新加坡公约》生效,至少需要三个国家签署和批准该公约。由于2019年8月7日当天即有超过三个国家交存批准书、接受书、核准书或者加入书,所以《新加坡公约》将会于2020年2月7日生效。届时,缔约国应遵循该公约并执行适格的国际和解协议。
       二、《新加坡公约》的适用范围
      《新加坡公约》具体适用范围主要由第一条“适用范围”(scope of application)与第二条“定义”(definitions)规定。
       (一)第一条“适用范围”(scope of application)
       根据该条规定,符合《新加坡公约》适用范围的国际和解协议需要同时满足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
       1. 积极条件
       根据《新加坡公约》,该公约适用于当事人为解决商事争议而以书面形式订立的、由调解所产生的、具有国际性的和解协议。那么,怎样的和解协议可以被视为有国际性呢?
       根据规定,和解协议至少有两方当事人在不同国家设有营业地的,可被视为具有国际性。若和解协议没有在不同国家设有营业地的当事人,则当和解协议各方当事人设有营业地的国家不是和解协议所规定的相当一部分义务履行地所在国或者与和解协议所涉事项关系最密切的国家时,也可被视为具有国际性。
       不符合该积极条件的和解协议,不适用该公约。例如,争议双方自行协商达成的和解协议不可适用《新加坡公约》——若仅是争议双方自行协商,没有经过第三人(即“调解员”)的协助,即便双方自行达成和解协议,也无法借助《新加坡公约》获得域外执行效力。
       公约原文如下:
    1. This Convention applies to an agreement resulting from mediation and concluded in writing by parties to resolve a commercial dispute (“settlement agreement”) which, at the time of its conclusion, is international in that:
(a) At least two parties to the settlement agreement have their places of business in different States; or
(b) The State in which the parties to the settlement agreement have their places of business is different from either:
(i) The State in which a substantial part of the obligations under the settlement agreement is performed; or
(ii) The State with which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settlement agreement is most closely connected.
        2. 消极条件
       根据《新加坡公约》, 若和解协议属于以下消极条件中的情况的,则不适用该公约:(1)为了解决一方当事人(消费者)为个人、家庭或者家具目的而进行的交易所产生的争议而订立的;(2)与家庭法、继承法或者就业法有关的;(3)经由法院批准或者在法院相关过程中订立的;(4)在3中规定的法院所在国作为判决,可执行的;(5)已经记录并且可以作为仲裁裁决执行的。
       公约原文如下:
        2. This Convention does not apply to settlement agreement:
(a) Concluded to resolve a dispute arising from transactions engaged in by one of the parties (a consumer) for personal, family or household purposes;
(b) Relating to family, inheritance or employment law.
3. This Convention does not apply to:
(a) Settlement agreements:
(i) That have been approved by a court or concluded in the course of proceedings before a court; and
(ii) That are enforceable as a judgment in the State of that court;
(b) Settlement agreements that have been recorded and are enforceable as an arbitral award.
       (二)第二条“定义”(definitions)
        1. 营业地
       在公约第一条中有对和解协议当事人营业地的规定,若一方当事人只有一个营业地,则其营业地应当是明确的;但若存在其他情况时,为了明确一方当事人的营业地,公约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了相应的约定:(1)若一方当事人有一个以上的营业地时,则相关的营业地是与和解协议所解决的争议关系最密切的营业地,同时要考虑到在和解协议订立时各方当事人知道或者预期到的情形;(2)如果一方当事人没有营业地时,则以其惯常居住地为准。
        2. 书面形式
和解协议的内容只要是以任何形式记录下来即可被视为是书面形式。若电子通信所含信息可用于事后参考的,则该电子通信满足和解协议书面形式的要求。从这一条可以看出,《新加坡公约》对和解协议书面形式的规定比较宽泛,采取了较为包容的态度。
       3. 调解
      “调解”不论使用何种称谓或者以何为依据进行过程,意为由一名或者几名无权对争议当事人强加解决方法的第三人(“调解员”)协助,当事人设法达成友好的争议和解协议的过程。
       其实这一条款也体现了《新加坡公约》对于未经调解的和解协议的排除适用,当事人不可将自行达成的和解协议直接申请执行。
       公约原文如下:
       1. For the purpose of article 1, paragraph 1:
(a) If a party has more than one place of business, the relevant place of business is that which has the closest relationship to the dispute resolved by the settlement agreement, having regard to the circumstances known to, or contemplated by, the parties at the time of the conclusion of the settlement agreement;
(b) If a party does not have a place of business, reference is to be made to the party’s habitual residence.
2. A settlement agreement is “in writing” if its content is recorded in any form. The requirement that a settlement agreement be in writing is met by an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if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therein is accessible so as to be useable for subsequent reference.
      3. “Mediation” means a process, irrespective of the expression used or the basis upon which the process is carried out, whereby parties attempt to reach an amicable settlement of their dispute with the assistance of a third person or persons (“the mediator”) lacking the authority to impose a solution upon the parties to the dispute.
       三、与《纽约公约》在适用范围上的对比
      (一)国籍判断的不同
      《新加坡公约》与《纽约公约》均是主要用于争议的跨境执行,但是在是否跨境,即是否具备“涉外因素”或者“国籍因素”的问题上,两个公约做出了不同的规定。
      《纽约公约》对判断仲裁裁决国籍的重要标准之一是做出该仲裁裁决的国家是否是执行地国以外的国家(或为非内国裁决)。在实践中,仲裁裁决由一个仲裁机构做出,而仲裁机构所处的仲裁地(seat)确定了该仲裁机构做出的裁决的国籍。所以仲裁地在国际仲裁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法律概念,是国际仲裁条款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而《新加坡公约》则显得更加灵活,在对当事人的国籍判定上主要采用了营业地标准,着重考虑当事人的商业实体或者与争议所涉事项关系最密切之所在,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和解协议是否具有国际性。
       相比较《纽约公约》,《新加坡公约》对国籍的判定不如《纽约公约》明确。由于营业地的判断往往与一家特定公司(当事人)的注册、生产、运营、资本结构、高管结构、管理结构等多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各国国内法对于企业营业地的规定未必完全一致;另外,国际仲裁中当事人可以通过合意选择仲裁地,从而选择仲裁裁决的国籍,但是在《新加坡公约》中当事人并不能通过合意选择国籍来影响到和解协议的国际性。
     《新加坡公约》在国籍判断上的特点,将会在未来给公约的实施带来更多潜在的不确定性、争议以及挑战,这需要当事人及相关法律从业人员提前给予足够的注意。
      (二)排除适用的情形
      《新加坡公约》与《纽约公约》都对公约的排除适用做出了规定。《纽约公约》未对直接排除加以规定,而仅仅规定缔约国可做出保留;《新加坡公约》不仅规定了直接排除的情形,并且还对“调解”做出了定义,同时《新加坡公约》也对缔约国做出保留的权利做出了规定。
       四、与国内制度的对比及启示
      (一)国内制度
       我国与《新加坡公约》类似的、可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的制度是由《人民调解法》、《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构建的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
       根据《人民调解法》,当事人经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而达成的调解协议可以申请司法确认。调解协议书自各方当事人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人民调解员签名并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之日起生效;口头调解协议自各方当事人达成协议之日起生效。
       根据现行《民事诉讼法》第194条、第195条的规定,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双方当事人可以共同向调解组织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申请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裁定调解协议有效的,若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该人民法院申请执行。由此可知,我国法律规定的可以被赋予强制执行力的调解协议,是经过调解组织比如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后当事人达成的调解协议;并且,受《人民调解法》调整的调解协议内容主要是民事纠纷,包含商事纠纷。与《新加坡公约》相比,两种制度在适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二)启示
      我国在签署《新加坡公约》后,必然需要对国内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与调整才能配套公约中规定的制度,使公约在我国得到更好的执行和落实。同时,这也是一个推动国内法律制度改革的契机,公约为其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方向与思路。笔者对此有以下思考:
       1. 加紧建设国内商事调解立法
       在国际层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商事调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协议、公约等已逐渐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然而我国商事调解立法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对调解的规定散见于《民事诉讼法》、《人民调解法》、《仲裁法》等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中,关于商事调解之规定少之又少,更逞论商事调解作为独立程序。
      商事调解在国际上作为一种独立程序,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调解作为争议解决的一种方式,相比较仲裁、诉讼而言,具有保密性、一调终局、程序灵活、所需时间更短、成本更低等优点;并且当事人对调解程序影响更大,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我国目前商事活动的体量、数量和活跃度已今非昔比,故加快建设我国国内的商事调解立法迫在眉睫。
       2. 开放个人调解制度
       在《新加坡公约》第二条调解的定义中,并未将“调解者”限定为调解机构,据此,经过机构调解或者非机构、个人调解而形成的和解协议,都可以按照公约规定申请执行。
       而我国现存调解制度里并未有个人调解,个人调解的效力在法律层面上不被认可。因此,我国应逐步开放个人调解制度,在法律层面上认可个人调解,鼓励具有法律知识、具备调解能力的人从事专业的调解工作尤其是商事调解工作。
上一篇:贸促会、工信部10大举措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下一篇:注意!《印度海上货物舱单(SCMT)条例》新规已开始实施!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淮安支会 中国国际商会淮安商会 版权所有 地址:淮安市淮海东路18号1702室

联系电话:(0517)83900368 传真:(0517)83900032 电子邮箱:E-mail:haccpit@163.com

苏ICP备06040296号-1

苏公网安备 32081202000312号